□陈俊如
1月14日上午,湖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长沙隆重开幕。大会由省委书记、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张庆伟主持。省长毛伟明代表省人民政府作工作报告。其中提到了要持续打造湘米、湘油、湘菜、湘茶、湘猪等省级区域公用品牌。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了“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做好“土特产”文章,有利于推动建设农业强国,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当前,我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正在从发展产品向发展产业转变,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从发展一产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转变。擦亮“土特产”金字招牌,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也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引擎之一。
可是,近年来,由于缺乏品牌意识,拘泥于传统工艺;欠缺营销手段,销售渠道单一;缺乏成熟的营运团队,目标人群不广;缺乏品牌意识,政府引导举步维艰;产能低、利润薄,农民缺乏积极性,我国的土特产市场不时传出滞销的声音。
如何擦亮“土特产”的金字招牌,使之成为农民征收的“聚宝盆”?
找准路子。通过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一县一业”,把不少小产业、“土特产”培育成为当地农民的支柱产业,必须有精准的定位,强化规划引导和产业指导。组织实施乡村产业提升行动,研究编制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制定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等五大特色产业实施方案,发布“土特产”目录,引导农民发展多种经营。抓实、抓牢乡情和市场调查,哪种产业可以进入“土特产”目录,能够做到胸有成竹。只有定位精准了,才能避免“跟风”,才能保证“土特产”产得出,产得好,卖得出,卖好价,让农民得到“真金白银”,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加大投入。加大财政对“土特产”发展的支持力度,把“土特产”发展工程纳入特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范围,分步实施、逐年推进。同时加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等建设支持力度,打造全产业链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资乡村特色产业。
健全体系。标准化生产是提高农产品整体质量水平的前提,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农产品质量、保障消费安全、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传统“土特产”业态,基本上就是种植业和手工艺,吸纳就业人数有限,盈利模式也很单一。显然,要做好“土特产”文章,就要突破“土特产”产业边界,在跨界上做文章,在业态上开新路。不断拓展业态,既可以更好宣传“土特产”,提升“土特产”知名度,将“土特产”产业做大,又能够依托“土特产”的光环效应,将“土特产”所蕴含的附加值充分挖掘,实现老百姓增收致富。
强化科技。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加强与农科院等国内知名农业院校合作,利用科研成果,支持企业与其进行商业化育种和联合攻关;充分利用“互联网+农业”思维构建标准化、智能化种植体系,将远程数据采集、智能温控等“工业化”理念和技术引入农业生产,实现农产品的全程溯源、标准化管理,提高农业种植质量和效率;培育一批乡村工匠、实用专业人才和特色产业带头人。
打造品牌。打造“土特产”品牌,有利于农产品的销售,占领市场,扩大“土特产”的出口,以迎合顾客的个性化需求,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还有利于新产品的研发和降低新产品的市场投入,节约资金的投入等优势。通过“土特产”品牌的打造来提升“土特产”影响力和竞争力,拓展“土特产”销量,提升受人们对“土特产”的欢迎度。打造“土特产”品牌,需要有关部门做好调研、精准定位、内涵策划、修改定型,方能让“土特产”行稳致远,让农民增收。
只有做好“土特产”文章,擦亮“土特产”金字招牌,才能让百姓就业有去处、增收有依托、致富有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