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菲四月,南靖县和溪镇青山如黛、茂木绵延。密林掩映处,一株株巴戟天在山风轻抚下新叶初长、吮吸晨露、沐浴暖阳。
4月17日,趁着天气晴好,和溪镇迎富村种植大户游寿德一早便开着小型挖掘机,到自家种植基地采挖巴戟天。一同上山的,还有前来调研巴戟天产业发展情况的南靖县副县长、和溪镇党委书记窦秉政。
“老游,这大丰收了,您怎么还不开心呢?”眼看着这一片种了十多年的巴戟天长势喜人,种植户脸上却未见笑容,窦秉政问出了心中疑惑。
“和溪巴戟天跟其他地方相比,有效成分含量最高,价格是外地的六七倍,可是整体经济效益却不高。”游寿德的回答,正是窦秉政关注的问题。
说起巴戟天产业,窦秉政如数家珍:和溪镇地处山区低丘陵地带,野生巴戟天资源丰富,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推广人工栽培,如今种植面积达2500多亩,年产量超450吨,被誉为“巴戟天之乡”。2011年,原国家农业部批准对“和溪巴戟天”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同年,“和溪巴戟天”荣获国家工商总局颁发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证书。2016年,巴戟天被列入我省“福九味”中药材,成为一块金招牌。然而,由于生产周期长,销售方式单一,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等原因,目前产业发展面临瓶颈的事实也从种植户口中得到了证实。
如何固强补弱,助力巴戟天产业突破瓶颈?带着问题回到镇里,窦秉政立刻召集镇相关领导和干部召开座谈会,探讨破题方案。
“《‘福九味’中药材产业集群建设方案》获农业农村部批准,我们应当以此为契机,建设巴戟天种植示范基地、展销中心、直播平台,线上线下联动,打响‘和溪巴戟天’品牌。”
“巴戟天浑身是宝。除了做药酒和药膳之外,可以借鉴金线莲这类药食同源的产品,利用巴戟天的茎和叶,研发巴戟天茶之类的延伸产品。定期修剪掉的枝条若实现活化利用,也可以缩短巴戟天成本回收周期。”
座谈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为产业发展出谋划策。窦秉政边听边记,一听到好的点子,立刻布置相关人员跟进落实。
一番集思广益之后,窦秉政心里已经有了盘算:要实现和溪巴戟天从“小特产”到“大产业”的跨越,除了要在品牌升级打造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想方设法让产业增加值留在本地,实现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
和溪乡贤遍布各行各业,要想把产业增加值留在本地,需要广聚贤智贤力。发言间隙,窦秉政已发微信联系上和溪镇乡贤促进会。座谈会一结束,他随即前往乡贤促进会听取乡贤意见。
了解到斗米村乡贤郑建生在江西从事医药产业,有意回乡投资做巴戟天深加工。但项目涉及的斗米村集体建设用地因不在城镇开发边界内,无法报批经营性项目用地。窦秉政又约上了和溪镇自然资源所所长李文斌,于当天下午前往斗米村察看用地情况,寻求解决办法。
几个人一合计,有办法了。原来,南靖县去年3月被自然资源部确定为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县,按照规定,可以通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来落地工业项目。
“这块地的集体所有权已经登记于斗米村村民委员会,权属清晰。只要我们把地块的信息做好招拍挂前期手续,您就可以通过参与公开投标来拿地。”经过研究探讨,窦秉政拨通了郑建生的电话,把好消息告诉了他。
窦秉政的主动服务和高效反馈,让电话那头的郑建生颇显激动,他当即表态道:“我一定努力把家乡的巴戟天产业做大做强,擦亮和溪这张烫金名片。”
问计、破题、解难,一天行程满满,收获亦满满。窦秉政表示,乡贤把思乡之情化作助乡之力,和溪也必以最大的热忱、最高的效率、最优的服务,为项目落地、见效保驾护航。家乡与乡贤的“双向奔赴”,必将为巴戟天产业振兴按下“加速键”。(闽南日报记者 吴荣光 陈细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