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1日,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江底乡建新村大坪江组,村民冯维春在挖摆竹笋。吴生斌 摄

3月11日,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江底乡建新村大坪江组,村民冯维春夫妇在竹林里直接将摆竹笋去皮,以减轻运输重量。吴生斌 摄

3月11日,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江底乡建新村大坪江组,村民冯维春将摆竹笋放进背篓里。吴生斌 摄

3月11日,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江底乡建新村大坪江组,村民冯维春夫妇将刚挖出来的摆竹笋背运回家。吴生斌 摄

3月11日,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江底乡建新村大坪江组,村民将摆竹笋搬运回家。吴生斌 摄

3月11日,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江底乡建新村大坪江组,村民冯维春将煮熟的摆竹笋片制成串。吴生斌 摄

3月11日,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江底乡建新村大坪江组,村民冯维春将煮熟的摆竹笋片制成串。吴生斌 摄

3月11日,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江底乡建新村大坪江组,村民展示烤干成品的摆竹笋片。吴生斌 摄
广西桂林龙胜各族自治县江底乡建新村大坪江组处于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上,自然环境优美,森林密布,气候宜人。在这个只有13户人家82口人的小村庄,有着1400多亩的野生摆竹林。每当春季来临,当地瑶族群众上山挖摆竹笋,制成笋干,供应市场,每年给每户带来近8000元人民币的收入。
笋干须经挖笋、削笋、煮笋、漂笋、烘(晒)干等一系列工序才能制作完成,全程纯属手工制作,制成的笋干色泽鲜黄,香味扑鼻,脆嫩可口,倍受市场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