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唠了一下大同的刀削面和油炸糕,评论区的朋友就说:“还有凤临阁的烧麦嘞”。确实,如果你亲眼看到凤临阁的烧麦,相信你也是“一见倾心”
我老家靠近大同,但是烧麦还真是吃的少,早餐基本上都是一碗小米粥,偶尔配点主食。所以至今,也只吃过三个地方的烧麦。
第一个就是清和园的烧麦了。之前就听太原朋友说起过,清和园最出名的就是头脑和烧麦了,像老一辈太原人,整个的冬日都会吃头脑,不管胃有什么毛病,喝上一个冬天的头脑都能生龙活虎。
我试着去吃了一次, 但很不习惯头脑的味道,有羊肉味儿、有酒味、有药材的味儿,反正就是一种复杂的味感,但是吃了一口烧麦,皮薄馅大汁水多,顿觉惊艳。
第二个就是我家小区门口的包子店。夫妻二人经营了一家包子店叫“天津包子铺”,但两人说话的口音像四川的,做出来的烧麦是糯米馅儿的。对于一个北方人来说,第一次吃酱婶儿的烧麦很新奇,所以连着吃了一个星期。
第三个就是慕名尝试的“凤临阁烧麦”了,不仅味道好,造型也是美炸了。
凤临阁百花烧麦,绽放的一朵美味花儿
凤临阁是古城大同的历史餐饮名店,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发展历史。凤临阁酒楼始创于明朝正德年间,因 “游龙戏凤”的故事而闻名于世。所以相应的,慕名来这里的人也是很多,吃饭也很紧张,稍不留意可能就无法订到餐位。
凤临阁的招牌就是百花烧麦。据说当年慈禧太后为避八国联军来到大同,凤临阁的厨师精心制作了“百花烧麦”,晶亮的皮儿里包着各种肉馅,烧麦的顶端制成了牡丹、芍药、秋菊等九种花形。
太后吃了大加赞赏,并题字“凤临烧麦”,从此凤临阁的烧麦有了“天下第一笼”的美誉。
基于颜值,我忍不住点了百花盛放烧麦,的确很有特色。
皮薄如纸、汁味鲜美,封口露馅不干,有的是雪白的,就像梨花绽放一样;绿色的令我不禁联想起翡翠白菜,让人不忍下口。
烧麦的皮很薄,透过面皮就可以看到肉馅,蘸上山西老陈醋,吃上一口,很过瘾。
大同人视羊肉馅儿为正统,不过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现在的烧麦里有各种类型的馅儿,这大概正是烧麦的包容性吧
小草帽推荐
在大同吃烧麦,现在名头最响的就是凤临阁烧麦,位于鼓楼西街与华严街交口,距近华严寺很近。
除此之外,独一家的烧麦也很经典,最重要的是价格更亲民。而独一家也令我想到北京的老字号“都一处”,或许“独一家”也有这样的传奇故事。毕竟都一处的创始人也是山西人。
其他街边小店的烧麦,不建议尝试,但朋友们可以去探索一下。有些小店的烧麦制作技术确实不过关,一口咬下去,有时居然有吃到生面粉的感觉,有时候是褶子很硬。有一次吃烧麦,烧麦皮居然又干又硬,万般无奈只能吃馅儿了,太寡气。
烧麦?捎卖?烧梅?傻傻分不清楚
据说最早是在茶馆里被当做茶点“捎带着”卖的,所以就取名为“捎卖”。
还有一种是根据烧麦婀娜的外形取名的。烧麦的边缘薄薄的,捏在一起后,整个烧麦就像一朵美丽的梅花,所以有些地方把烧麦成为“烧梅”、“稍美”,有些人也觉得很像麦穗,于是“烧麦”这个名字就诞生了。
烧麦一定要现蒸现吃,味道才足够的好。烧麦边缘很薄,汁水也无法浸润,时间长了,烧麦顶上部分就变干了。所以我个人觉得“烧卖”这个名字更棒,因为它道出了吃烧麦的一种精髓 。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种烧麦吃法
每一种食物往往都能地代表一个地方的饮食特色。就像山西北部地区的烧麦多是羊肉馅儿的、杭州人喜欢在烧麦里加笋、南京的烧麦都是包酱油肉汁泡过的糯米,偶尔有些肉丁,武汉人甚至在烧麦里加黑胡椒……….
不同地域的人为烧麦注入丰富的内涵,每一位品尝到家乡风味的朋友都能感受到一块小小的烧麦所包含的那份家乡的温暖。
上篇文章有位朋友评论说:“东西几十年不变靣孔,也该改革改革了,如油炸糕里放个羊肉丸子如何?”
我想告诉这位朋友,在烧麦界真的有这样的传奇。
在武汉,油饼包烧麦是让武汉人欲罢不能的美食。蒸熟的烧麦放入刚炸好的油饼里,一个油饼可以放六个左右的烧麦(糯米馅儿),想想一下,油饼酥脆,烧麦弹软糯,当然还有黑胡椒的味道,多种味道组合,贼刺激。希望有机会也去尝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