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地区,有一款常见的酒——芦台春,你一定在超市、饭店见过。众所周知,芦台镇是天津宁河区区政府所在地,这种酒为什么以地名命名呢?他我来说一说。
清朝时期,宁河面积特别大,塘沽、北塘、汉沽、军粮城都是属于宁河的。而作为宁河首镇的芦台,既有中国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的延长线经过芦台,又有蓟运河方便水运,因此,芦台一度成为水陆交通贸易物流十分发达的码头。由于过往客商众多,镇上开了很多家专卖酒的小店、卖酒草棚,供行人车辆歇脚喝酒。其中小有名气的有:德和酒店、万福全酒店、会得成烧锅、聚泰烧锅、永兴原老酒家等。据1991年出版的县志记载,永兴原老酒店、万福泉酒店和德和老酒店规模较大。
其中德和酒店的经营时间最长,创始日期可以追溯到清朝中期,所生产的白酒属于清香型白酒。创始人名字是张德和,他的嫡传后人是张正鹏,酿酒作坊地址在芦台北街,属于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酒店的前脸是铺面,后面就是烧锅作坊。
由于酒的质量好,又紧靠蓟运河南岸的水旱码头,交通便利,因而车水马龙,生意兴隆,德和老酒的名声也传到了京城。清末芦台名士、官话字母创始人、教育家——王照与徐世昌、李石曾在北京创办八旗奉直第一小学,开学典礼时,王照用德和老酒招待宾朋,众人饮后皆称上品,徐世昌大总统还即兴挥书“宁邑才郎俊,芦台烧酒香”赠予王照。
抗日战争时期,德和酒店受到了很大损失。1937年到1945年,德和酒店已是占地3996平米,年产白酒100多吨的规模,却被侵略军欺侮恐吓而无法生存。最后,为日本人掠夺,生产、经营、利润,全部被日本人操控霸占,并被迫与日本人开的“朝日酱油公司和腐乳厂”合并。直至抗日战争胜利,日本人投降,德和酒店才重新收回到张姓家族手中。
1949年原私营德和酒店被国家接收,定名为河北省天津专员分署工业局芦台酒厂,职工25人,年产白酒145吨。1954年,因生产的白酒滞销而停产。1957年县食品加工厂于原址恢复了白酒生产。1963年经批准白酒列为定型产品,厂名改为宁河县酿造厂。1972年,该厂在著名白酒专家周恒刚的指导下,试制成功酱香型优质白酒“芦台春”,该款酒在中国、日本众多食品博览会上获奖。近年来的历史大家有目共睹,1999年宁河酿造厂更名为“天尊酒业”,2003年,又加盟天津泰达集团成为“天津泰达酒业有限公司”,芦台春成为主要产品之一。近年来,芦台春不仅出产日常用酒,还研发了高端商务用酒和特制酒,如下图所示。
芦台酒业的发展见证着宁河地区的酒业文化发展和深厚的历史传统,现在的芦台春酒业改变了粮食酿酒的传统路数,在人们中的口碑也有所下降。不过,这是宁河为数不多的大企业,还是希望它摆脱困境、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