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赵艾兰夫妻俩正在整理带到北京过年的土特产。记者彭红霞 春节临近,大伙儿都忙着收拾行囊准备回家。浏阳人赵爱兰夫妇也没闲着,不过,他们却是张罗着准备出发。 亲手做的剁辣椒和干辣椒,专门请人定制的冻米糕、香肠、粉条,早已打包的土猪肉、鸡肉、牛腩,用惯了的擀面杖也不能落下……夫妻俩可不是什么“吃货”,这些食物全是儿子李亦的最爱。 往年,都是在北京工作的儿子回家过年。今年,夫妇俩准备尝试新的方式——“反向”过年。腊月廿八,夫妻俩将从浏阳出发,进京陪儿子李亦过大年。长期在外的李亦,对家乡的风味很是想念,因此,赵爱兰和丈夫李家庆恨不得将浏阳的美味全部装进行囊,一同带至北京。 一箱箱行李,装的不仅是美食,也是在外游子对浏阳的思念,与父母那沉甸甸的爱。 浏阳日报记者周婷 行李已经寄了三次 带着擀面杖进京给儿子包饺子 儿子在外工作已有4年多,往年都是他回浏阳过年。不过今年,爱好摄影与采风的赵爱兰有了新想法——团圆就是年,何不上北京与儿子团聚,去看看新年的故宫和天安门,去看看北京人怎么过新年!一家人当即敲定了这个主意。 “听说外面管这个叫‘反向’过年,没想到我们也赶了回时髦。”在城区的家里,赵爱兰正忙上忙下准备行李,两人准备腊月廿八出发,正月初十回家。实际上,行李已经寄了三次,笋子、玉米、茶叶等干货已全部发走,换洗的衣服也到了北京。 按理来说,可以轻装上阵了,但不够。“真想把这些土特产都给带上。”赵爱兰感叹,哪个都是独一无二,哪个也舍不得,“外面的都是菜姜,你看这个姜是我们浏阳老姜,包饺子时放点最好吃了。”说着,她又跑到厨房,将擀面杖拿出来,放在装着粉条的篮子里,“到了北京第一个安排,就是去买点小菜包饺子,这个擀面杖我用顺手了,必须带着。” “哎呀,葱也要带点,北方都是大葱呢,走之前你一定要提醒我!”赵爱兰一拍脑袋,从凳子上站了起来。 “这个带不得,带不得,味道大,莫冲了味。”在一旁筛选罗汉果的丈夫李家庆连忙阻止,看着桌子上,越塞越满的篮筐,他也有些发愁,“这么多东西,咱们有三头六臂也带不了呀。” “等下我们研究研究怎么装,多多利用空间,你看,这些罗汉果可以塞到我的摄影包里的缝里。”赵爱兰乐呵呵地说。 专门定制家乡特产 为腌制腊肉两次“抽查”原材料 为了准备给儿子的年货,赵爱兰家中的两个冰箱已塞得满满当当:牛腩四包、牛肚两袋、风干鸡、鸭肉两包……保鲜袋一层一层包裹着,内附纸条写上了备注,两人长吁一口气。 桌上,也仿佛成了“摆摊子”:剁辣椒、干辣椒、冻米糕、香肠、粉条、土猪肉、鱼肉、罗汉果、鸡蛋……这些“土货”看似寻常,实际上样样“暗藏玄机”。 比如腊肉,虽然已经硬化,却依旧红白相间,乍一看还以为是一块新鲜肉;瓶装的剁辣椒也有些神奇,虽然是在半年前做的,如今依旧紧实红润,瓶底也没有多余的水分。“这是怎么做到的?”记者连忙拉住她,打算一问究竟。 “这猪肉是纯正的土猪肉,不是熏制的,而是抹点酒、加点盐风干而成的。”赵爱兰说,去年,她就早早预定了一户张坊人家饲养的土猪,为了确保口味纯正,她还先后两次到张坊“抽查”。 赵爱兰还记得,拿到这些猪肉是今年下雪的第一天,每年那时候外出拍雪景,是她雷打不动的传统。那天,正在她准备出门时,张坊老乡突然打来电话:准备杀猪了,要她去取猪肉。丝毫没有犹豫,她挂下电话就直接往张坊赶。 不仅如此,冻米糕、香肠也都是请人专门定制的。 特写 一袋袋土特产里“装”满了叮嘱与牵挂 “每年回家,爸妈都会准备这些,每次失意或者想松懈的时候,想到这些温暖,感觉又充满了力量。”跟大多数子女一样,今年28岁的李亦还不太习惯直接跟父母表达爱意,面对记者,他终于说出了心底话。 “我跟妈妈说,想吃家里的土特产了,其实更多的是想他们了,只是不好意思说出口。快过年了,思乡情绪更重,每天都在期待他们过来。”他说,看着父母寄过来的一袋袋包裹,既感动,又有几分挣扎,“春运太挤了,想到爸妈要带那么多东西,我就想说‘够了,不用带那么多’,可是一说出来,又怕让他们觉得白准备了。” 如今,几乎每天,他都会给在浏阳的父母打一个电话,说说家常、讲讲心事。 谁也没有想到,他也曾有过长达五年的叛逆期。赵爱兰说,12岁到17岁,是儿子的叛逆期。那时她和丈夫特意去学校看李亦,有时换来的却是冷言冷语;对于叮嘱与教导,儿子经常置之不理,甚至故意作对。赵爱兰不知流了多少眼泪,谁不期待孩子能回报父母一片炙热的爱? 后来,在一次次看似寻常的付出里,渐渐成熟的儿子体会到了他们的不易。 “儿子在外面闯荡,很多事情我们也帮不上忙,给不了太多意见,但怎么会不牵挂不担心呢。”如今,叮嘱与教导的话,赵爱兰很少说了,都寄托在这一袋袋的土特产里了。 记者手记 有家人的地方就是家 如果不是记者主动问起,即便是热情健谈的赵爱兰,也不会主动跟人讲起准备这些土特产背后倾注的心血。在她看来,为在外的孩子带去点家乡的味道,这何其平常。 到了北京,提着这些给儿子时,她也只会轻描淡写地说几句:“多吃点,这些都是家里的土特产,在外面吃不到的。” 实际上,仅仅是这不为长途的跋涉与力求万无一失的准备,就让人十分感动。 身在北京的儿子会念及父母的不易,但很难想到,这些耗费了父母怎样的心血,看似寻常的背后,是怎样的用心与呵护。赵爱兰告诉记者,为了给儿子准备一些正宗的剁辣椒和干辣椒,她特意托人从永州带回来辣椒的“老种子”,并请了沿溪镇的农户帮忙种植。每年夏天,她和丈夫都会住在大围山避暑,但担心辣椒在山顶晒不干,影响口感,去年盛夏时,她端着几盆辣椒就下了山,专门找地方晒辣椒。赵爱兰夫妻其实也爱吃辣椒,但两人却将这些剁辣椒都留存起来,这次准备带去北京。 越是佳节越思亲,家人之间的亲情也愈发浓烈。正如我们回到家,喝着新鲜滋补的鸡汤,或许只会感叹家里的味道就是好,却不曾想到,为了将这一抹营养呈现,父亲走了多少路,只为去买到纯正的土鸡;正如我们回到家,躺在温暖的被窝,或许不会想到,那是母亲是天刚亮就爬起床去晒被子,就为了能“抢到”好位置,晒到更充足的阳光…… 采访中,赵爱兰说“有家人的地方就是家”,这让记者感触很深,年味越浓,思乡越重,家人在,远方亦是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