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产网 - 特产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综合资讯 | 标准法规 | 科研技术 | 营销管理 | 创业致富 | 食品百科 | 外企新闻 | 农业奇闻 | 保健资讯 | 和谐农村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综合资讯 > 高价茶遭遇寒冬
K.biz | 商业搜索

高价茶遭遇寒冬

信息来源:uotoo.com   时间: 2014-04-14  浏览次数:679

    春茶上市,茶叶大战的序幕又一次拉开。记者探访发现,在严控“三公”经费的大政策背景下,高档礼品茶骤然“降温”。一方面生产成本上涨,一方面销量下降,一向以销售绿茶为主的湖北茶企,迎来了史上最冷寒冬。
    面对双重“夹击”,企业如何应对?茶产业又该何去何从?
    包装瘦身,高档茶有价无市
    11日,在武汉最大的茶市—陆羽茶都,记者挨家走访发现,尽管有高端茶品在售卖,但普遍面临“有价无市”的尴尬境地。
    不少茶叶店的营业员告诉记者,以前公务消费、送礼消费是高档茶的主力市场,去年这个时候,千元以上的礼品茶都订出去好几百份了,今年只有人过来问,没人订。
    据了解,虽然今年春茶上市时间推迟了半月,但价格与往年相比没有明显的上涨。低档茶净茶批发价在100元/斤以下,有的甚至只要几十元就能买到。中档茶净茶批发价在100元至300元之间,高档茶则在300元至1000元之间。“目前到店里来的基本以个人消费为主,更看重性价比。”在一家宜昌某品牌茶专卖店,陈列了一排新上市的礼品茶样品,价位每份三四百元左右。销售人员强烈推荐,这种新茶性价比高,买的人很多。
    与之相应的是,今年茶叶的包装纷纷“瘦身”,一些奢华、繁杂的礼盒被商家悄悄移到了柜台后方,简约、时尚的包装成为主流。“以前不少茶叶卖的就是包装,现在讲究实惠。”一家恩施茶店里的小妹快言快语。
    湖北省茶叶学会秘书长宗庆波预测,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我省高端茶的销量预计会减少五成左右。
    两头挤压,企业成“夹心饼”
    英山志顺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海军介绍:“一方面市场受冲击,一方面成本又在不断上涨,利润空间越挤越小。”
    陈海军的担忧也是湖北大多数茶企的担忧。据了解,湖北茶企多以生产销售名优绿茶为主,这些名优茶七成都是走礼品市场。在业内,以“高大上”著称的湖北汉家刘氏茶首当其冲,其公司办公室一位姓邓的负责人告诉记者,高档绿茶占到该公司销量的50%,今年压力特别大。“高档茶利润高,这是企业偏爱的原因。”省农业厅果品办农艺师曾维超坦言。
    采茶人手缺、成本高,最让茶企头疼,今年情况更糟。陈海军介绍,今年采茶工最高日工价是120元,还请不到人,而去年只要80元左右。
    据了解,一名熟练的采茶工一天最多采两斤春茶鲜叶,通常来说,四斤鲜叶可以制作一斤茶叶,这样算来,一斤成品茶叶,仅采摘成本就需要两三百元。
    英山志顺公司目前已销售春茶5000多斤,基本按照300-400元的平价销售。“高档茶当做大众茶卖,一斤茶叶利润不过几十元。”
    数据显示,湖北有茶园面积437万亩,年产量22万吨,90%以上在国内销售,而浙江、福建等省份的茶叶半数以上出口,基本以中低档的红茶、黑茶为主。相比较,礼品茶市场萎缩受冲击最大的当属湖北茶。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茶企老板告诉记者,只要写上“烟酒茶”的发票,就被政府机关列为“黑名单”。如此一来,几乎所有的茶企把目标瞄准了大众群体消费,而在市场份额没有突破性增长的前提下,新一轮的竞争将更加残酷。
    企业转型,从虚火到理性
    面对市场的急剧变化,有人惊慌,有人抱怨,也有人在自我拯救。一方面通过压缩成本、简化包装等方式降低茶叶价格;另一方面,积极开发新的茶产品形态和品种。
    十堰龙王垭茶业公司正在积极进行产品的多样化转型,弱化礼品茶生产,强化大众消费型茶的开发生产,以品质求生存,以规模求效益。恩施鹤峰翠泉茶业有限公司打算从电子商务渠道寻找销售的突破口。
    湖北采花茶业公司副总经理马驰介绍,早在几年前,采花茶销售的主攻方向也由政府逐步转向企业和个人,目前中档茶占公司80%左右。
    从礼品回归饮品的本位,或许才是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正道。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公务消费、送礼消费曾一度是高档茶消费主力,对高端茶走俏起到很大推动作用。今年的市场冲击,对茶叶的消费来说或许是个好事,让它从“虚火”走向了理性。
    结构调整,加快发展乌龙茶、红茶、黑茶产业,可弥补高档茶份额缩减带来的损失。
    宗庆波建议:省内茶企要加强新品种研发,改进加工工艺,改变营销渠道,加快转型,多生产老百姓买得起的产品。
    从礼品回归到饮品
    茶,中国最古老的饮料,经过若干年的演变,它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底蕴和经济内涵。
    然而,近年来,“天价茶”、“天价烟”……这样的词时时冲击着我们的眼球。它的真实价值几何?业内人、旁观者或许都心知肚明。然而市场比较“怪”,越贵越有人买。当然,对于企业来说,利益是最有效的指挥棒。这样的市场导向,无疑把企业引向了另一个方向。
    不正常的现象注定不能长久,茶,终究还是一种大众化饮品。当“狼”真的来了,却是有人欢喜有人愁。茶产业转型,迫在眉睫。
    潮水退去才能发现谁在裸泳。这次冲击,就是一场大考、一场洗礼,洗出了产业的短腿,更洗出企业智慧。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特产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