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藏水果,这样更卫生
信息来源:uotoo.com 时间: 2013-08-26 浏览次数:380
炎炎夏日,切一盘冰西瓜吃吃,实在是消暑又爽心。但是近日网络热传,切开的西瓜放入冰箱,使用保鲜膜后细菌反而增多,甚至可能激增10倍。用保鲜膜包裹西瓜冷藏,真的是错误做法?为此,记者请专家帮忙,用实验数据说话。
实验准备
3份样品不同方式保存
记者从市疾控中心附近的水果摊上随意购买了两个约4斤的小西瓜,并立即送往实验室。
实验人员首先对西瓜表皮进行了清洗,然后用洁净的水果刀将其对半切开,共分成四份西瓜样品,每份为半个西瓜。实验人员抽取其中一份为新鲜西瓜对照组,立即取样检测菌落总数。
剩下的三份样品,一份放在保鲜盒里并盖上盖子(下称“样品1”),一份表面封上保鲜膜(下称“样品2”),一份则放置于保鲜袋中(下称“样品3”)。随后放入实验室冰箱,在4℃的低温环境中保存23小时。
实验实录
冷藏23小时后逐一测试
经过23小时的冷藏,实验人员取出三份样品开始实验。
“细菌菌落总数检测,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标准进行。”实验人员告诉记者,以封上保鲜膜的西瓜样品为例,实验时称取25克西瓜,用225毫升的稀释液进行10倍稀释,均质后选择2个稀释度样品匀液,各取1毫升分别加入无菌培养皿内。同时,注入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混匀,经36℃、48小时培养后,计算出样品菌落总数。
为了全面解答市民的疑问,除对样本表层取样检测外,实验人员还对里层进行了检测。
再过48小时,记者再次来到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科,实验人员对各样本的细菌数进行统计,结果如下:
未放入冰箱就直接切开的新鲜西瓜:培养皿平板上未看到细菌,菌落总数低于10CFU/g;
样品1:表层菌落总数为40CFU/g,里层细菌总数为20CFU/g;
样品2:表层菌落总数为160CFU/g,里层菌落总数为30CFU/g;
样品3:表层菌落总数为50CCFU/g,里层菌落总数为10CFU/g。
实验结论
用保鲜盒保存最为安全
根据实验数据,未经冷藏、新鲜的西瓜细菌数几乎为零。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加上一定时间的冷藏,西瓜确实滋生了少量的细菌。“无论是使用保鲜膜还是保鲜袋,里层的细菌数都比表层的要少一些。此外,封上保鲜膜后产生的细菌确实比放在保鲜盒里的要多一些,但这个量并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疾控中心实验室专家表示。
记者了解到,在4℃的低温环境中,大多数细菌会缓慢或停止生长,但也有几种细菌更适宜在低温环境中生长,如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等食源性病原菌。当被这些病原菌污染的食物放入冰箱后,会大量繁殖,人食用后会引起食源性疾病。因此,市民购买西瓜或其他水果后,应尽量在切开后短时间内食用。如果要放置冰箱冷藏,表层和刀具都要清洗干净,最好放入带盖的保鲜盒。如果使用保鲜膜、保鲜袋保存,下次食用前可以将果肉表层切掉。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特产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