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顶着冬日的寒风,记者走进"大葱之乡"--埇桥区汴河街道邵杨村,满眼望去,绿油油的大葱让人欣喜.如今,邵杨大葱已成为埇桥区名优农产品的"带头大哥",成为汴河街道的主导优势农业产品,并带动周边农民圆了致富梦.
作为地方特产,邵杨大葱以其高、大、脆、白、甜、香而久负盛名.上世纪九十年代,邵杨大葱处境尴尬,老百姓把嗓子喊哑了,一毛钱一斤都没人要.痛定思痛的邵杨人在埇桥区最早成立了"大葱"协会,以协会为主体,推动实施标准化生产,对大葱从良种、选种、育苗到生长管理、收获销售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并建立了专业育种、统一管理、科技指导、集中供苗的服务体系,确保大葱品质纯正.
赵长华是大葱种植的行家里手,在他家,绿色食品明白纸、生产资料供应卡、生产措施记录表等各种资料在案头摆放得整整齐齐.他告诉记者:"头一次种绿色大葱时,我从选种插葱苗开始,就天天观察记录,直到大葱快收获了,心里才有了底."
好酒也怕巷子深,汴河办事处分管农业的副主任王淼焱深有体会.由于拿不到绿色食品认证,虽然大葱质量没说的,但客户不认可,只能眼睁睁看着到嘴的"肥肉"溜走.经过邵杨人和有关部门不懈的努力,2005年邵杨大葱先后被省农业委员会、国家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邵杨村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集大葱产地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等于一身的邵杨大葱,进入市场后备受青睐,其价格也大幅上扬,是普通大葱的3至5倍.同时,他们在大葱销售上做文章,先后投资建设了大葱专业批发市场,从事销售和运输的人员达到了100多人,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天津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
靠着品牌兴农战略,邵杨大葱很快柳暗花明,从地方特产大步走向了中国名牌.种植能手王洪学每年都种植大葱4、5亩,收入4、5万元,在邵杨村,一般的农户都收入在4万元以上.王洪学等群众激动地说:"大葱协会犹如一根指挥棒,它指挥葱农调结构上水平,闯市场奔小康."
邵阳大葱,从特产走向名牌
信息来源:uotoo.com 时间: 2011-12-15 浏览次数:293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特产网证实,仅供您参考